您的位置:书画趣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书画趣谈 >> 内容
闲谈古代印章与篆刻艺术
日期:2020/01/07 15:45:04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玺,又写作“鉨”,是古器物之一。即为今天的印章。谈到玺,都会联想到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而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专指皇帝所用的印章。比如说常见的战国时的印章,印文上常有“连尹之鉨”“司马之鉨”,可见在当时一些官员或私人所用的印信称“鉨”。到了秦始皇统一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一系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叫玺。普通的人称印。后世印章的名称多次变化。有了鉨、印、信、宝、章、记、朱记、押、合同、符等等名称。小小印章,气象万千,不仅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印章从商周到今天经过数千年风雨,每一方印章都能述说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唐宋,考古金石收藏兴起,公私收藏多达60余处;明代的《集古印谱》一书中,收印多达三千余方;而清代的收藏印章之风最为盛行,书法篆刻家大多收藏印章,在《十钟山房印举》一书中,收藏印章多达10284方。印章以特有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美感,成为收藏中的一大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家。

   印章追源

  印章,有很长的历史。从考古发现可以知道,中国印章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年以前的商代。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殷墟商代墓葬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上是四角内收的方形。学者称为亚形印。从研究的情况看,当时的用途可能与印模有关,从使用的功能上可能和后世的印间有所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相互之间的一些关联信息。

  李学勤先生曾写过一篇《中国玺印的起源》文章。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进行考证。认为是商代时期的玺印。是中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印章具有符刻铭记功能,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在《周礼》一书中,有“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揭而玺之”。在《左传》中也有玺书的记载。当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级政府之间,人与人间各种来往较多,政治、经济及民间事务中的契约性事件促使信誉信物的产生。印章也就随之从印模脱离出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大量的使用,成为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

  谈印章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文字史。中国的文字,也就是汉字。当以今新石器时代的契刻符号开始。后来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帛书、竹简、小篆、隶书、章草、楷书等不同的发展过程。而印章也是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生着不同变化。印章与印模有继承关系。从考古发现的模印实物看,长方形的模面,上面有把手,如同后来的印纽。其印面上的花纹就是今天的印文。

  最早的印信形状为方形、圆形、长方形、矩形。印背上有纽,纽上有穿孔供穿系佩带。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有苏秦佩六国相印的记载。

  春秋之后,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个可信性,能够防伪信物凭证,后来发现了这种带有复制、又有可信性的模印。那个时候,一些有身份的人常常将印章佩带在身上,作为权威信物向人展示。官府也常常把人的官职铸成印信作为委托行使职权的证明,成为一种职务权力的标志物。此时印章的功能基本上就完善起来了。除印章作为信物外,印章还是最早的商品标志。上海博物馆就收藏一枚“日庚都卒车马”印,就是当时用于管理马匹,加热后烙制编号进行归属标记的烙马印。

  印信随身佩带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后来人们才将印信放入家中或办公地。但印信的功能至今没有变化。

   玺印文化

  说到玺印文化,总结出来有历史文化、篆刻艺术两大内容。

  历史文化包括有玺印的起源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对考证历代官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玺印分官印和私官两大类别。私印可以分为姓名印和殉葬专用印、成语印、画印、押字印等。战国以后的官印,是作为权力的凭证。而官员升迁或死亡。要缴回所使用的印信。官印多次出土于墓葬中,这并非当时使用的官印,而是死后制作的随葬品印信。这种情况在汉印中特别明显。

  古代人印信是如何使用的?熟悉印章史的都知道封泥,这是古代人用印的遗迹。当时与现在的用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用印是以印章醮好印泥盖在纸上出现印文。而战国至汉魏时期的用印多是打在泥块上。这是因为当时纸张很少,人们的书信与公文都是写在竹简上,为了保密在简书上编绳上系有挖槽的木块,用绳子把简书捆好后,把绳结放入木块中方槽内加一软泥,用印打在上面压出印文,经过干燥后形成封泥,这种用印和今天用火漆封信的道理是一样的。《后汉书》中有“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及封泥”的记载。《东观汉纪》有“训好以青泥封书”。清代吴式芬有《封泥考略》是研究封泥的首部专著。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发掘中,有“侯家丞”封泥的出土。在1977年在安徽阜阳汉墓中出土有“女阴家丞”封泥。考古工作者在唐大明宫中也发现封泥。说明封泥使用到唐时期。

  除封泥外,玺印使用还出现在陶器上。在出土的战国陶器上常常出现了许多陶文。如在邢台南小汪西周文化遗址中的战国文化层中,曾出土一件陶量,在陶量的底部就印有一个“邢”字。这就是战国时用印遗迹,也有力证明了邢台在战国时就以“邢”作为地名了。此外还发现,在战国墓葬中的黄肠木上出现烙印遗迹。

  玺印中大量保存着古代官职设置。根据出土和保存下来的古印,可以了解当时的官职情况。有人对汉印进行研究,对发现汉官印中的官名进行研究,与《汉书》《后汉书》中的百官公卿表、百官志对照。找出了许多遗漏情况,如洛阳宫丞、洛阳宫司空、私官丞、齐中左马、载国大行、齐司空长等。弥补史书文献中的缺漏。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封泥和古印就有很深的研究,仅对齐鲁封泥中所见官员情况进行考证,就发现许多历史史料存在的问题。

  玺印除对古代官职研究有帮助外,还在研究历史地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量古玺印中保存有很多地名。例举如《后汉书》郡国志中都记载山东济南有一个著县。有人注解说为蓍龟之蓍,颜师古研究后认为是注错了。后来当地出土了一枚“蓍丞之印”封泥,才弄明白古人说的是对的,而颜师古的解释才是错误的。玺印中还有一些城市官职名。这些官职与历史城市上的“里”“门”对照研究,能更深一步的搞清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与设置。

  古印文中的文化信息还有许多。相信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历史内涵会更加广泛和丰富。

   花押趣谈

  花押印是古印章中的一种。实际上类于今天的签名。“押”之本义是指古代人在文书、契约上所签的名字或所画的符号,作为凭信。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说:“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押”上的名字多以草书写成,或画成像花一样的符号,故又称花押、画押。

  据史料记载,押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应用起来了。花押在唐代盛行,从出土唐代墨迹文书中的花押字看,当时已流行于个个社会阶层。尤其是纸张的应用和商业活动交往的频繁,花押成为民间信誉的一种需要。而高层则用于书画作品,在唐明皇李隆基书法作品《馒颂》中的花押字,也说明在唐代花押已经被用在皇帝的书法作品中。花押字写的很漂亮,唐代文献中有“唐韦陟签押,草法牵连,很美观,时人称为‘五朵云’。” 这种记载就是一个例证。到了宋代有个皇帝特别喜欢书画,这个人就是宋徽宗,他用了一个花押印,有说为是一“天”字。有说是一简写的的“开”字,后来专家释为“天下一人”四字组成的花押印。

  上述的花押字用于印信上,要晚于花押字。后来人们把经过草写变化成类似于图案的花押字代替汉字入印,成为花字、花书、押与印章的结合体,成为用以代替押字,作为凭信的印章广泛使用。花押印又称押印、押字印、署押印等。它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戳”。后来演变成单字押印、字加花押印等不同形式。花押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还有使让人不易识别和难以摹仿的作用。

  元代末年有一个叫陶宗仪的人,写了一部《南村辍耕录》,其中记载说:“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为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记录了元代人使用花押的情况。当时元人用蒙文入印,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持信”,称为“合同印”,亦属于押字印一种。明代文人篆刻勃兴,花押印略有衰退,到了清代,文人学者往往在旧货摊上遇见和自己同姓氏的元押就买下自用,也有参照元押体式以花押字入印,自刻花押印彼此仿效,成为一种风尚。

  花押印,主要是指宋元时期的押印。押印用铜铸成,也有用玉、石、木、瓷、牛角、象牙等材质刻成的押印。形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瓦形、葫芦形、鼎形、鱼形等多种。传世花押印印文皆为朱文,有的仅一汉字,有的仅刻花押,但大多数是上刻楷书姓氏,下部兼刻花押。有姓氏押、吉语押、合同押、封押、瓷押和纪年押等。因楷书易于辨识,适用于民间交往。这些花押印种类很多,表现形式丰富,图文结合,不拘形式。风格或雄强、或古拙、或清丽秀逸、或率意天真。

  花押印作为印章文化的一种独特样式,有着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花押印融书法、图案为一体,是印章艺术形式的一大开拓。无论是种类、形制、形式还是艺术风格等,要比其他类型的印章相对丰富一些;特别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印章史上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

   印与篆刻

  古时期的印章,基本上都是铸造而成的。制作过程与青铜器的工序基本上一样,经过模刻、制模、浇铸等工序。从发现的实物看,当时的印信很小,有白文印和朱文印。文字体系很复杂,特别是到战国时,玺印上的文字大多用的是六国文字。但其字画自然生动,印面文字变化富有动态,布局上灵活多变,无拘无束,字画间善以穿插,形成了活泼而又古朴的艺术风格。秦始皇统一后,文字经过了改革成为小篆,使印文逐渐规矩起来。到了汉代,篆体方平正直,布局谨严,风格古朴。汉印制作又分铸印与凿印。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来说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因应需多用凿印。两汉时期是印章最兴盛的时期,也开创了印章新风为后世所追捧。凿印就是最原始的篆刻艺术。

  谈印章必然说到篆刻艺术。这里所说的篆刻是指元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石刻艺术。

  篆刻起源于先秦时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严格地说,明清之前的印章文化应为印章学的范畴。印章文化多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研究,而明清后的篆刻学,多以艺术的角度来研究。这是同印章与篆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印章与篆刻前后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印章文化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展高峰期,以唐宋元为衰落期,使用在各个历史时期。篆刻艺术自元开始,盛于明清时期。是以画家王冕发现篆刻石料为起点,使篆刻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在明清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最早有文彭、何震开派,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篆刻艺坛上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努力,从而形成了一部继续发展的篆刻历史。

  明清时期,人们对古物的喜好,使收藏活动出现高峰,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印章材料不断丰富,参考材料也日益增多。使文人雅士之间研讨篆刻的风气出现空前的局面。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种种流派,如皖派(何震等)、浙派(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皖派以明代何震为代表,后继有苏宣、程朴等。另微州籍汪关、程邃、巴 慰祖、胡唐等人所篆的汉印,几可乱真,称“微派”,但艺术风格不一。邓石如以小篆用《三公山碑》、 《禅国山碑》的体势笔意入印,形成“邓派”;邓是皖人,故也称“皖派”。后继者有吴熙载、徐三庚等人。在皖派的前期有雪渔派。是因皖派创始人何震号雪渔,人们对此称“雪渔派”。主要作者有吴忠、刘梦仙、胡正言等。

  在篆刻门派中有娄东派,为明代篆刻家汪关创立的。是因汪为安徽歙县人,后移居娄东(今江苏太仓),故名。因汪关字尹子,故此派又称“尹子派”。汪关取法古印,形神兼备;元朱文一路则精严周密,影响很大。继起者有汪泓、林皋、巴慰祖等。

  渐派对当今篆刻影响最大,是清乾隆时期篆刻家丁敬开创。因丁敬为浙江杭州人,故名。继起者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所作师法秦汉、兼取众长,善用切刀,各具特点,艺术 成就甚高。凡取法以上诸人风格者,通称“浙派”。因丁敬等八人均属浙江杭州人,故也称“西泠八家”,今杭州西湖有西泠印社就是以此基础和传人创立的。

  西泠印社是研究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到今天已经有106年的历史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丁辅之、叶为铭、吴隐等人创办于浙江杭州的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故以地名为社名。第一任社长为吴昌硕,至今出版了印学、印谱及书画方面著作很多,在篆刻艺术领域出现许多大师。对篆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印社庋藏汉碑、印章、印谱及名人书画真迹宏富,成为印人仰慕的地方。



责任编辑:雅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唐太宗派卧底骗走《兰亭序》... 下一条:古今画家室名趣谈
→相关文章

·书画大师范曾:三婚两离,与亲女儿断绝关系,却给别人养两儿子   
·富家千金爱上大她12岁的穷画家,临终捐掉名画,两人同日同时离世   
·一个穷画家的“意外”死亡   
·画家梵高37岁饮弹自杀,生前只卖出1幅画   
·日本一画家只活了31岁画作被抢着收藏   
·十个画家九个穷,有钱真的就做不好艺术吗?   
·画家范曾的婚姻:为了你,我从黑发变到白头,是爱情,亦是人生   
·书画,让您的灵魂沉静下来   
·梵高的最后一个春天   
·画家和驴子联系在一起有些故事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3.129.22.*
更多 书画新闻

解读中国当代美术家徐亮...

徐亮,1955年出生,重庆铜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前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重庆美术协会顾问、重...[详细]
  • 解析中国当代王阔海先生的诗书画
  • 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人才陈治清作品赏析
  • 中国书画导航网艺术家向全国人民拜年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