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访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名家访谈 >> 内容
刘大为:站在历史视域中的全国美展
日期:2015/08/26 19:31:36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到了元末明初,随着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明暗画法”,再次被中国画融会、吸收,比如在南京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件元代的肖像画,明显吸收了西方古典绘画的技巧,

站在历史视域中的全国美展
——为“纽约会客室”电视访谈而作
 刘大为(中国美协主席)
    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在此与大家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中国的美术。
    中国的民族绘画有自己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我们的艺术跟我们民族的生产劳动生活和历史沿革变化都有直接的关系。从万年前的岩画、四五千年前的彩陶、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到秦汉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从玉雕、石雕发展到商周青铜器的辉煌,汉以后,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这些都对我们传统美术样式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美术对佛教艺术进行了吸收,如凹凸法、渲染法等等,这是中国画第一次与外来艺术样式结合。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先是被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吸收,之后通过我国北方北魏、北齐时期的少数民族契丹、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影响到中原汉地,与以汉民族为基础的中华民族艺术融会贯通。
    中国美术发展到唐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形成;隋唐五代到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兴起,历宋、元、明、清,山水画达到高峰,取代了隋唐时期人物画的地位。当然隋唐五代也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宋元时期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或者说海上陶瓷之路,到了元末明初,随着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明暗画法”,再次被中国画融会、吸收,比如在南京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件元代的肖像画,明显吸收了西方古典绘画的技巧,使中国画又一次融会贯通。
    特别要说明的是到了元、明、清,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因为喜欢绘画,加入到艺术创作的阵营中来,使文人画产生并得以繁盛,追求写意、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这样才使中国画的潮流从工笔渲染走向了写意水墨。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美术界开始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教育,又一次吸收外来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前苏联,再次吸收;改革开放以后,继续通过对世界美术的学习,不断地吸收、融汇、继承,薪火相传;简单说,中国民族绘画与古埃及、古罗马不同,从古至今延续到现在始终没断,并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
    从先秦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我们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以及后来的佛教,始终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维模式,这决定了我们的文化观念,从产生初期一直到后来,始终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踏实、平和,经过历朝历代演进的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这一面貌。反映在艺术上,就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中,做到寓情于景。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画家修养、情绪的载体。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是将认识、征服自然作为目的,在绘画上则体现为强调客观真实地呈现对象,要求画家所画一定要与其所见保持一致。
    而东西方哲学与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造成了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中国画中,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敷以干湿浓淡变化的墨色,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西方绘画则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物象界限,通过对色彩丰富而精心地运用,画家可以表现物体的明暗差异,以及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反映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呈现出的视觉效果。
    在画面处理上,中国常用所谓“散点透视”,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物象,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而西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要求对物象、光源、环境、视点进行固定,然后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描绘。人体解剖学也出于相同目的被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上述对中外美术的粗略比较,直接表明了东西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基因差异”,揭示出中外美术进行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中华民族正处于全面复兴的伟大时期,其影响力要与大国地位相符相称,所以中国当代美术必须要“走出去”。当前中国的经济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文化艺术与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不成正比,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与我们的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不成正比。西方文化艺术比较强势,西方对我们的影响大,当然这是有原因的——近代中国这一二百年的落后,使我们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学习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文化的影响力要与经济大国人口大国的地位相称,当务之急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伴随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从经济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蜕变,真正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全国美展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从1949年创办至今,已历经60多年发展历程。全国美展作为政府主办的重要美术活动,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极高的权威性。各画种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创作思想活跃、重视生活源泉、艺术修养及基本功的锤炼,强调中西融合,提倡“写实”技巧与“现实主义”观念,展览的运行机制及其独特的功用对当下美术发展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特点可归结为:
    其一、坚持学术引领,充分调动中国美协各艺委会、各机构和专家的指导作用,确定各画种的展览主旨、评选标准。各展区展览期间开展理论研讨、专题讲座、配套相关画种展览等多种学术活动,加强公共美育教育活动。
    其二、扩大送件范围,增加入选几率,评委组成趋于合理;评选方法不断改进……这些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创作者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将主流美术创作当成一种自然的信念和追求,并有力地规导着美术创作的方向。
    其三、全国美展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普通民众蓬勃面貌的精品力作,加强了美术创作与人民大众的感情联系,促成了美术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体现了国家对公众的文化尊重。
这次展览展出的65件作品均选自去年“中国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佳作,集中展示了近五年来中国美术的最新成果和主流形态。中国美术家们从现实角度观察社会变迁、在精神层面感悟世间百态,表现内容上或回忆历史瞬间的难忘画面,或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断,如何红舟的《桥上的风景》,用厚重的油画笔触将中国近现代三位美术先驱青年时代留学巴黎时的身影定格,铸就了中外美术交流史上不可磨灭的别样风景,也有梁业健的《青影》中都市青年用明快而充满动感的肢体语言所诠释出“青春中国”的蓬勃与朝气;或赞美自然风光的美好,或直面环境破坏的伤痕,如刘立勇的《西岳丰碑》,借助初春残雪清冷、巍峨奇峻的华山胜景所抒发的北方山水情怀,也有杨诚的《剩山归途》中在无序的滥采下坍塌开裂、伤痕累累的剩山,实为人类生存前景的深刻隐喻;或抒发时代进步的激情,或刻画社会变革的阵痛,如王野翔的《春潮——邓小平与习仲勋在1979》所表现领导人在共商国是时的从容淡定,折射出国家命运的历史转折和风云激荡,也有邬大勇《致青春·勇者有约》中年轻学子那略带困惑却又坚毅果敢的眼神,将青春情绪和少许感伤提炼为当代中国青年一代的精神肖像;创作手法上既有传统中国笔墨的传承发展,也有对西方现代构成的借鉴研琢,如高鸣的《渔舟唱晚》,将中国传统的水乡题材加以演绎,利用画面分割、灵动的笔势和温润的墨块描绘了灯火阑珊、悠然惬意的渔民生活,突出意境营造,而袁伟的《碎片》,则用抽象构成的现代语汇,深入发掘材料特性,借助拉伸、腐蚀、切割、变形等工业化处理手段,表达不同符号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逻辑联系……展览品类丰富,不一而足,却都不约而同地描绘了当代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喜悦与艰辛交织”的全景画卷。期待美国观众可以借展览看到一个更生动形象、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当代中国,为中美两国人民增进友谊搭建艺术之桥。
    当前,中国美术家正处在文化艺术创作最好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开放、门户的打开,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都能看到,美术家也有更多机会出国交流学习,广泛吸收,拥有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更好的创作条件。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视野,使得美术家往往具有创新理念,敢于开拓创新、敢于大胆尝试,进行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实践,特别是注重个人风格面貌的拓展,注重综合、跨界的艺术实践,尤其青年美术家群体更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们期待中国美术家们能够进一步传承创新,不断促进包容互鉴,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开放的胸怀与世界对话,介绍和展现“美丽中国”,使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开放进步的当代中国,为共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吴悦石: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 下一条:韩美林:大美之情
→相关文章

·老广札记:学画点滴   
·范迪安: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张立辰——传统文人画现代性和学院型演化的范例   
·孙晓云: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高伟:胸次磊落有大志 落笔画虎独占鳌   
·启功: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尹呈忠:乔十光先生为从事艺术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郑铁峰:傍窥尺犊,俯习寸阴   
·姜乃军:心像在胸,放笔直书   
·李海涛:不只寸土必争,更要寸海必争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3.147.44.*
更多 书画新闻

逸笔揽胜——陈刚山水画...

陈刚,山东济南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传统文化促进会艺术传承与创新委员会委员、北京...[详细]
  • 解读中国当代美术家徐亮作品
  • 解析中国当代王阔海先生的诗书画
  • 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人才陈治清作品赏析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