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访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名家访谈 >> 内容
艺术家这样点评姚伯齐的画
日期:2013/12/12 19:10:23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著名画家姚伯齐

艺术点评

独辟新界 魂系三峡
云水襟怀 松柏气节
——张仃(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伯齐先生以焦墨表现的是乾坤万象的精神气概。穿插在群山众水间的细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见苟且。他自幼成长于长江之滨,三峡胜境烟云峰谷、湍流险滩潜移默化了然于胸。习画伊始即以大山大水为师,不断磨练笔墨之法,从而成就满纸波涛起伏真力弥漫,传达着造化创生震天撼地的动力。他的画扎实、充实,气象浑厚又不乏灵趣,渐进之功使然。
丁亥始冰 辽西它山张仃
    姚伯齐的焦墨笔法,始终保持在“强悍”这一风格范畴,少有对“拙秀”“苍润”用笔的追求,“武”胜于“文”,“刚”胜于“柔”。这是他的审美选择,也与他多写生少临摹的学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姚伯齐的“泼彩”作品与“焦墨”完全不同:小尺幅,色胜墨,润胜枯,阴柔胜阳刚。从焦墨到泼彩,就画家个人言,或许出于心理补偿的需要;就作品来说,泼彩之作由由多取近取景变作多取远景,由恢宏变作清丽,由凝重沉实变成了飘忽迷离。若说其焦墨展现了三峡之骨,泼彩则展现了三峡之影。一个壁立千仞,震人心魄,追求崇高;一个翠色可人,如梦如幻,追求优美。
    ——郎绍君《山骨峡影》已丑岁末
从另一角度说,焦墨山水只有突出自己的长处,才有存在的价值。其长处在哪里呢?我以为一在它的笔墨特点如焦、重。但一味焦重会枯燥单调,如何做到枯而能润,重而有韵,像麒派京剧唱腔那样苍浑有味,并不容易。二在它含水少,便于描绘。但是如何做到描绘精致而不像写实性素描,保持水墨画的基本特点,也不容易。《三峡魂》在这二方面也做得不错。其近景用笔粗而重,突出山体的力量与质量感;远景用笔细、疏而有节奏,强调出山峦的层次、动感与韵律。用笔多变而能统一,富于音乐感,才是焦墨表现的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峡魂》有很大突破。
……
    《三峡魂》的雄强风格,与一般看到烟岚浮翠、韵致优美的山水风格大不相同,但它也是典型的中国画。它的整个结构,它的形神,它的流动、转折、节奏化、时空合一的空间处理,以及它的“四顾俯层巅”的浩大气概,即它的“大壮”之美,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


——郎绍君《大壮之美》2005年
    “姚伯齐是湖北画家,在长江畔的监利作群众美术工作,同时致力于山水画的探索。他有过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艺术的追求真诚而执着。他熟悉多种绘画材料和形式,经见广博,思路开放。”
姚伯齐的山水,多取材于其家乡,喜描绘云雾腾飞景观奇丽的三峡,但并不泥守写生,而是大胆抒写心象,革新笔墨形式,寻求一种个性化、新颖的表现。他近年的作品,多作焦墨,尤重黑白对比,常以排列纠结的气势,刻划云山的动感和逼人的视觉效果。有时,他也以笔墨和肌理相结合的方法,色墨间用,造成朦胧的意象,以显示长江三峡的绚烂多姿。他的成果,观者自可在作品中体察。
    ——郎绍君(摘自1998年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姚伯齐画展前言)
    姚伯齐的焦墨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姚伯齐笔下的泼彩和焦墨比较起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由近观变成远望,由恢弘变成了清丽,由峥嵘变成了迷离。如果说焦墨山水展现的是三峡之骨,泼彩山水展现的则是三峡之影。三峡之“骨”坚硬、雄强、刚毅、质胜于文;三峡之“影”轻柔、飘逸、虚空、文胜于质。前者壁立千仞,震撼心魄,创造的是令人亢奋的崇高感;后者翠色可人,如梦如幻表达的是悲欣交集的追思怀念。焦墨和泼彩扮演了不同角色,发挥了各自优长,都取得了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郎绍君《姚伯齐泼彩画集序言摘要》2004年4月[NextPage]
 


写山真骨
____评姚伯齐大幅山水巨作《三峡魂》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画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的壁画就有山水题材,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山水为重要背景的人物画,到南朝独立的山水画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刘宋时期还出现了精彩的山水画论专文《画山水叙》(宗炳)、《叙画》(王微),隋唐山水画已成熟,而到五代和北宋山水画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煦等大家,两宋以降山水画代替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主要画科。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当代山水画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确是摆在画家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最近,欣喜的看到姚伯齐先生继《魂系三峡》后,又精心创作了6960㎝×248㎝的大幅焦墨山水《三峡魂》,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山水画的鸿篇巨制,表现三峡题材史诗般的佳构。姚伯齐曾受到张仃先生焦墨山水的启发,并受到张先生的指导,多年从事焦墨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他的焦墨山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等地展出后,就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和好评,90年代末创作《魂系三峡》,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这一切都为他进一步拓展焦墨三水的大境界作了学术和技术准备。
    北宋山水画家郭煦在其山水画专论《林泉高致》中赞叹:“山川,大物也”。崇山峻岭,大江大川,是自然中的大物,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乃天地之大美也。中国人喜欢山水画,就是具有热爱天地之大美的自然情结,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一种大象思维的方式。《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讲“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乘云气,骑日月,而游手四海之外”,庄子还提出“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所以,中国古代哲人不但要析万物之理,而且还要判天地之美,他们在精神上“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中国人观察山水之大物,是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的重要途径。《易经》中还讲到中国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一旦成熟,观天察地便成为思维中的核心内容,观察天地之大象,热爱山水之大物,这是中国人山水画,山水诗、山水赋得以充分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最终原因,也是中国山水画早于西方风景画一千多年的根源所在。
    姚伯齐的《三峡魂》巨作,就是中国人的大象思维方式,法天贵真的美学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和典型表现。
    姚伯齐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与崇尚大美的美学思想落实到对长江三峡、三峡工程、葛洲坝这些大物大美的具体观察与表现中。
    中国山水画讲“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取其势就是要总体表现远景中山水之大物的自然规律与意境,取其质则是要表现近景中山水之景物的骨质与结构。中国山水画还讲“与山传神”写山真骨“,前者是应传达山水的审美神韵,后者则是要撩开自然景物的表皮,不满足于表面摹仿,而应图写山水之真体与真相,这就是五代荆浩所谓山水“图真”。姚伯齐对中国山水画之美学精髓悉心研究与体悟,他认为用焦墨、用黑白的方式更能写山真骨 ,更能为三峡图真。
    姚伯齐生长在长江之滨的监利,沿江上遡则是江陵、宜昌、西陵峡、巫山、神女峰、瞿塘峡、夔门、白帝城。他寻访过许多名山大川,但把三峡作为他观察天地之大美的艺术生活基地,既因便利,更因他笃爱三峡。20多年来,他去三峡有20多次,他沿画写生,三峡自然景观可谓日新月异、光景常新,云霞雾霭,气象万千。每一次观察,姚伯齐都有新的发现,对三峡可谓丘壑在胸,在他的艺术生命之血液与情感中,已形成深厚的剪不断的三峡情结!否则他怎么会有力量在年过花甲之后画出高近二米半,长达70米的如此巨幅《三峡魂》之大作呢?
    大画不易,构图更难。郭熙曾讲到山水画的取景之特征,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不能尽秀,一概图之,版图何异?所以山水画要选择那些尽奇尽秀之美的对象加以表现。《三峡魂》选取葛洲坝、三峡大坝工程、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之典型景物加以描绘,构图紧凑、起伏跌宕、开合有致,将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处理方法有机结合。作品在表现“高峡出平湖”的三峡水利工程壮景时,采用平远和深远的手法,充分展现三峡工程开阔壮丽的风貌,凌空俯瞰,使滚滚的长江及三峡水利工程,全貌尽受眼底。而在表现瞿塘峡与夔 门时,则大胆创新,主要采用高远手法,开门见山,徒壁的山崖,耸立的画面,扑面而来,山岩叠积,宛如巨大的石碑,顶天立地,给人以宏壮崇高之感。我们观赏《三峡魂》确实能油然生出郭熙所说:“山川,大物也”之大美感受。整幅画以山的刻划为主体,以流动的江水绕山畅流以增加画面的生气,形成画面的灵动。
    在技法表现中,姚伯齐将古代山水画有关皴法和自己在对三峡观察中所体悟的独特表现方法相结合,他吸收宋代李唐的大斧劈皴、五代董源的解索皴和元代倪瓒的折带皴的有关特点,并摸索一套刚而能柔,粗笔大写,能形成层层叠叠之效果的新皴法,这种皴法有人称之为“树皮皴”,而作者自己则名为“峡江皴”,他用此皴法多画近山之质感,并考虑受光与背光的效果,使画面黑白相间、阴阳有别,起伏变化而气脉贯通。姚伯齐还认真研究过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的技法,吸收傅抱石的破笔乱柴皴的同时,姚伯齐还讲究画面的韵律感;吸收黄宾虹的粗头乱服皴的同时,姚伯齐还注重线条的规整排列。所以《三峡魂》既有自己的挥洒,又有几何形的线条作有次序的横竖排列,从而增加画面的现代形式感。
    作者在表现瞿塘峡一段时,加大气势与力度,笔力遒劲,山石质感鲜明;在表现巫峡一段时,作者注重使用连笔侧锋;在西陵峡一段,则强调用笔的节奏感;而在表现大坝、船舶、树木、农舍、建筑物时,讲究行笔圆健,凝重而有韵致。总之,在用笔上,姚伯齐运用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之法则,勾线讲究一波三折、方圆虚实、快慢缓急、侧锋正锋灵活运用,写形与传神相统一,使画面效果宏大而不空乏,概括而能写山骨质。
    观览《三峡魂》这幅近70米长的巨制,庄子“天地有大美”的思想似乎在艺术中再一次得到显现,我们被峰峦起伏的宏壮之势所吸引、所振奋,伟岸高耸的瞿塘峡,不正是经历沧桑、百折不挠的民族风骨之再现?我们从《三峡魂》中感受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崇高意志,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洗礼,我们在礼赞自然伟力的同时,也讴歌山民磐石般的性格、钢铁般的意志。[NextPage]
    “反虚入深,积健为雄”,姚伯齐用数年之功创作这幅巨制,他的精神确实已与三峡独自往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正是从奇伟的三峡大自然壮美之中吸取了力量,才能积健为雄创造这一史诗般的山水画巨制。展开这幅近70米的《三峡魂》,真是“千峰万壑赴荆门”,随着画面节奏的展开,我们仿佛在同唱一首激昂澎湃的进行曲,周身充满雄奇的力量!
纸上丘壑 笔底雷声
——读姚伯齐山水画
    写三峡的人不少,多着眼于风光之壮丽、奇伟。为表现这种壮丽、奇伟,画家们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而且确也取得了各有个性的成就。但是像姚伯齐先生的以《魂系三峡》为代表的这些作品,以坚劲的震撼力使我抨抨心动,久久不能平静,却还是第一次。这些山水画的面目是全新的,然而其艺术语言又是很明显地从传统中化出的,整个画面以充满金石气的焦墨点画完成,无皴无擦,一笔一笔以至千万笔,构成浑然一体的绘画形象,坚实、劲健,雄强、浑穆,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想从上面敲击一块,却敲不下来,硬要敲击,可能虎口就要震破流血……
    张仃先生很赞赏姚伯齐这些画,说他“独辟新界”,确属实评。新中国建立以来,山水画和其他画种一样,有很大发展,除了传统皴法的发扬外,还有人将传统没骨法与西方块面表现法结合,创造了许多新技法,使古老的山水画出现了许多新面目。但也应该承认;近年来,既讲求骨法用笔又能在艺术境界上有新突破的却委实不多。这说明这种突破确有很大难度。伯齐近期的一批山水画,恰显示出他在艺术表现上的充分继承和极有审美效果的突破。
    回头来看,伯齐作为山水画家,在积累生活感受和磨砺表现技法上,一贯是如苦行僧般地下着功夫的。他寻访过许多名山大川,三峡则是他的生活基地,既因便利,也因情笃,20余年来他去三峡不下20次。早期的作品虽也出现过拘于自然景象的真实,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他一心要写胸臆、写感受并力求有自己艺术特色的艰苦追求,而在艺术见识,审美修养上,又特别注意不断充实提高。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竖毅与执著,在表现方式上他偏爱焦墨和点画。点画原本是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法。传统的经验是,若全用它进行艺术表现,画面难免单调。然而事实证明,当伯齐的一点一画以刻刀般的用笔“刻”在画面上并与胸中丘壑结合时,它却变成了格力雄强、气象万千、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艺术形象,使人深深感到非有这种笔墨不能臻此效果。和10年前比、我认为他的画更进到一重境界了:借自然山川,写平生襟怀。画面上千万笔凝成的不只是郁郁葱葱、苍苍莽莽的景象,更是激激昴昴的深情、浓浓烈烈的感受。他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虽我写山川,实借山川写我。如此,画面上流荡的是一颗物我两忘、自由驰骋的艺术心灵了。
    近他的画,感受的是山川的气象、气势、气概、气魄,巍巍峨峨,浩浩淼淼,大气弥漫,壮气逼人。看到他那势如斩钉截铁的点画,我仿佛听到了疾风暴雨似的点击声,听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战鼓声,几乎透不过气来。只缘这是激情之笔,心血之笔,是拼着生命的豪情写出的,虽千万笔,无一处散乱,无一笔松懈,是独辟蹊径的创造,是对传统精神的深切理解和以古开新的继承。
    我一直以为书法的点线运动,是民族宇宙意识的体现。古代中国画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从书法汲取营养获得技法的审美效果的。伯齐借三峡的精魂,以点线的审美效应,创造了时代的新山水画。山水画的美学传统和艺术价值,正在于写心言志,他把握了这一基本点,他的画是心灵的壮丽乐章,非心有感受,笔有功夫不能至此。
    他还有以纯粹的焦墨点画组成的抽象画“山魂”系列,似山石却不只是山石,无山石之自然真实,却具山石的品格,得山石的精灵,分明是借山石之坚质表现主体的一种精神,亦震撼心灵。我说它们是抽象画又不是抽象画。他也能以丰艳的泼彩,利用各种肌理效果表现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其清叙雅丽也为大众喜爱。但我更偏爱他那境界深沉、意味隽永、以笔代刀、掷地有声、墨色单纯却见华滋的那一部分,希望他今后更多朝这个方向发展。
    伯齐的山水画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至少有以下几条原因:一、极为坎坷的人生经历,为他原本平实诚朴的性格添加了勇毅和深沉,从而使他的画于奇拔中显出平实的感觉。 二、在汲取深厚丰富的艺术营养时,他特别注意对传统艺术精神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这又与他心态平和,经见广博,思路开放有关。 三、长期以来,他似拼命三郎般刻苦努力,百折不回,虽疾病缠身也仍坚持,终于大幅度跨越,达到现在的境界:自然之景象化为胸中丘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写主体的精神气质、写得那么自然,那么充溢,那么深厚,那么热情洋溢……,站在姚伯齐画作前,我仿佛置身于千山竞秀、万壑争流的勃勃生机中,又仿佛听到了作者笔下充满生命激情的点击……
2003年2月6日 于武昌[NextPage]
 



陈方既:著名美学理论家
姚伯齐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绘画中的形式创新
陈池瑜
    进入20世纪后,面对中国画的浓厚传统和西方近现代艺术的传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革新创造。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思想家、政治家和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对元明清的文人画进行尖锐批评,他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洋画中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同时也希望借此复兴唐宋绘画的伟岸风骨。在其后的创作中,徐悲鸿蒋兆和在借鉴西画中的素描造型改造中国画,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中国画的创新,不能仅此一条路。其他画家们仍然在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借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发展。
    姚伯齐先生在四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中,不断试验和摸索自己的创作道路,在传承中国画笔墨审美精神的同时,勇于创新,在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画方面独树一帜,开创出新的中国画形式。他现已年届七十,仍不断思考、不断拓展,他在国画创和中的可贵品质,就是不断摸索与创造新的形式。在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中,这种创新精神是最可贵的。
    姚伯齐为了使绘画中的用笔更具表现力,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将书法临习与创作也作为其任务之一。他认真临写石鼓文和汉隶,如《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吸取秦汉石刻中的刚劲雄浑之力。同时他又研习魏晋时期皇象、索靖等人的章草及王羲之的行书,从中吸取流畅舒展的书写之美。他从章草而变为自己的草书,吸收章草圆转流便的特点,而将骨力和气势融入草书之中,形成其书法形象圆润中见刚毅、流转中见节奏的书写特点。姚伯齐创作的作品,均体现了他的书法风格。
    姚伯齐在绘画创作中的一大特点和突出贡献,是焦墨山水的创作。他从书法中体悟到黑白对比及字体结构中的空间形式美,决定用焦墨这种黑白强烈对比的形式,在山水画中开拓新的天地。《老子》中说:“黑白为天下式。”老子将黑白同阴阳、天地结合起来思考,将黑白看成是天地宇宙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庄子》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要“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山水大物也”。姚伯齐正是用天地间的基本形式黑白对比,用焦墨的奇特手法,以山水之大景物来追源天地之大美,表现大山大水的神韵与气势。他创作的70米长的焦墨山水《三峡魂》和60米长的《魂系三峡》,为当代山水画创作的鸿篇巨制,展现长江三峡波浪壮阔、巍峨雄健的磅礴气势,给人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宏伟之崇高美感,可谓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黄钟大吕,演奏了新时代的山水画主旋律。
    姚伯齐的焦墨山水画,充分吸收书法造型与运笔特点,发扬焦墨的浓墨和枯涩的材料特征,吸收书法的飞白效果和骨法用笔的力感,突出高山的伟岸风骨的表现,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将山石崖壁的坚挺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如《初入峡有感》,用枯笔和飞白层层累积,构筑出山体,峡江两岸的山壁似乎随着累积的遒劲的线条和由粗壮的线条组成的面的蠕动,而向上族拥,稳固的大山在姚伯齐的笔下竟然神了地运动起来!《神女峰》则由焦墨组成的块面和墨线组成的游龙般的峰峦构成“高远”之强烈的视觉效果。他的系列焦墨山水骨力雄健,结构紧密,充分吸收了他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笔和书法中字体结构与章法结构症状的造型特点。他曾多次向现代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创立者张仃先生求教,得到张仃先生的亲自指导,张仃先生对他的焦墨山水画给予肯定和赞扬,并鼓励他进一步发展焦墨山水画的创作,这使姚伯齐受益很大。
    姚伯齐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另一显著成绩是泼彩山水景物画的创作。在焦墨山水中那是一片片黑白的天地,而泼彩山水则是一幅幅绚烂的画卷。色彩也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构成因素,从长沙出土的汉代T型帛画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色彩都在造型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画在强调骨法用笔的同时,也强调赋色的作用。早在南朝刘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所著的《画山水序》中,就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观点,南齐谢赫的《画品》“六法”中亦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说。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宋代王希孟,他们创造的青绿山水,色彩可谓金碧辉煌。姚伯齐吸收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表现特征,对色彩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姚伯齐亦曾画过水彩和油画,他对英国水彩画家透纳和康斯泰勃尔的水彩画作品作过细心品读,同时,他还对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进行了解,认真研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邹德浓等人译的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对法国画家马蒂斯、波纳尔以及德国表现主义和    俄国康定斯基的色彩抽象主义,都进行揣摩,感悟色彩表现的现代形式。
姚伯齐在焦墨山水的创作中,曾有部分作品用焦墨画出山川的主体结构,然后再敷以浅降、淡绿、淡青,丰富画面,使焦墨和色彩形成对比,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他在其后的泼彩山水画中,则以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然后辅以墨线勾勒物形,创造一种意象山水的新形式。唐代张璪在《画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家解决主客体矛盾的美学纲领。姚伯齐的泼彩山水,一方面师法自然,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写生中,把握山水景物的大体结构,然后加以主观创造。所谓中得心源,就是将各种心目中的山川景物加以熔铸,然后生成新的审美意象,所以姚伯齐的泼彩山水,来自自然,但又不是自然山水的机械摹写,又来自心源,但也不是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不是无物象的纯粹抽象画,姚伯齐创造的泼彩山水是具象与抽象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色彩意山水绘画。
    据画史记载,唐代王洽就有泼墨画法,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的观点,王维被明末画家董其昌誉为绘画中的南宗之祖,五代董源《潇湘图》等作品水墨淋漓,一片江南,明代徐渭创花鸟泼墨大写意的画法,清代龚贤则用层层积累晕染之法来表现山岚雾霭之气和水墨大写意都作了有益的探讨。现代山水画大家张大千开始探讨泼彩绘画,他将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临摹中对石青、石绿的色彩研究运用到泼彩中,创造了崭新的泼彩画形式。姚伯齐对古代绘画和现代画家的泼墨、泼彩技术加以研究和借鉴,创造别具一格的泼彩山水,推进山水画的色彩形式的演进。
在姚伯齐的泼彩画中,仍吸收他在焦墨中黑白对比的手法,注意色彩和留白的对比关系,适当的留白既是天空、白云,也是江水、湖泊,或是路径溪流,画中景物之色彩与适宜留白,使画面具有清凉纯静之感,使泼彩之中仍具秩序和节奏。
    姚伯齐在泼彩画的创作中,充满了情感挥发和理性控制的矛盾、自由泼洒和基本造型的斗争、大块色彩和笔墨线条的博弈、大胆泼彩和细心敷色的交锋,以及偶然和必然的抗争,在这一次次矛盾斗争中,他凭其高超的技巧,使对立的双方达到统一,使矛盾的两面,相辅相成,和谐生辉。他将水墨、半透明色彩和透明色彩,交织在一起,每幅泼彩画仿佛在演奏一首色彩交响曲。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要多次泼彩,其产生的偶然效果要达到意外效果所带来的狂喜,他在三十多年的泼彩画创作中,精选出的佳作也才一百幅左右,创作的艰辛与甘苦,渗透在他的一幅幅精彩的泼彩山水作品之中。
    姚伯齐的泼彩山水,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主义,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泼墨画,他创造出的泼彩画,是融具象与抽象、泼彩与敷色、水墨与颜色于一体,创造出色彩层次丰富,笔墨勾形与色彩泼染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新的山水画形式。姚伯齐成为20世纪以来继张大千之后不多的泼彩山水画之一,他的坚韧的意志和不断的创作试验,使其泼彩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具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姚伯齐在当代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两个领域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这两个方面的创作中取得显著成果的代表画家之一。
2010年9月9日清华大学荷清苑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NextPage]
 


书画兼得 恢弘苍茫
墨凝千峰集,云移万壑开。书画两兼得,龙蛇笔底来。
    伯齐先生在书画上的卓越建树,不仅是天资聪敏,书法之乡优越环境的养育和熏陶,更在于他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姚伯齐先生长期工作在故乡监利县,是以描绘三峡著称的画家。湖北监利是书画之乡,他执书画之牛耳,开拓进取,组织艺术活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一方水土养育,成就了他的 画事业。
    伯齐先生是以焦墨山水名世的著名画家,张仃先生对他有“独辟新界”之评,是很有见地的。伯齐先生注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修养,先后二十余次沿江逆流而上,寻奇探幽。在积累生活和磨砺技法上下苦工夫,力求有自己艺术特色的追求。在艺术理论、审美修养上也不断充实提高。点画原本是国画造形的基本手法,伯齐先生一改传统的拘谨,以刻刀般的点画与胸中丘壑相结合,塑造出格力雄强、气象万千、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艺术形象。这与他在汲取丰富的营养时,特别注意对传统艺术精神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心态平和、见识广博、思路开放有关。
伯齐先生不仅在绘画方面有卓越成就,于书法也有很高造诣。他少而学书,自颜始,深得颈筋柳骨之形神。钟情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汉隶,如以方见长、凌厉古朴的《张迁碑》,长于圆笔,飘逸秀丽的《曹全碑》,结体端庄、方圆兼备的《乙瑛碑》、《史晨碑》,被称为篆书的用笔、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的《石门颂》,笔力遒劲、气势恢宏的《褒科道》,铁画银钩、颈健飞动的《礼器碑》,均有涉猎和临习。
    《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这是对篆、隶、章草和草书准确而概括的评价。大篆《石鼓文》首尾等粗,圆融畅达,如虫食木,古朴自然,字形宽博恢宏,平衡安稳,影响了颜真卿、怀素、吴昌硕等人。东汉崔瑗《草书势》说“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对章草之美,艺术之妙,做了生动的描述与概括。它也是一种条理分明、法则严谨的草书。伯齐先生从这些高古简朴、博大精深的精品,汲取营养,丰富自身。以后又涉猎陆机、张旭、怀素、傅山诸家及毛泽东的狂草,积健为雄,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既尊重传统、耐得寂寞,又注意创新,独辟蹊径。伯齐先生所书苏轼词《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抓住了点画、结体、章法等书法的三大要素,点画坚实沉着,字的结构安排精巧,章法排布自然,行距分明,井然有序。字的大小浓淡,富于变化,参差错落,奇趣盎然。整篇烟云苍茫,气度恢宏,行云流水,一任自然。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全词开头写赤壁战场雄奇景色,次写周瑜的战功和“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渴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同时也折射出伯齐先生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奋斗不止的精神。伯齐先生所书的其他几件毛泽东诗词,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词《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横幅巨制,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主观愿望与客观实践的和谐统一,赏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鼓舞。“物华天宝”、“脚踏实地”、“墨海游龙”、“气壮山河”、“万壑生风”等少字书,内容积极向上,显得大气磅礴,朴茂雍容。
    《书谱》说:“初学公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复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纵观伯齐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仅厚朴苍茫,有气吞山河之势,仔细分析其用笔,石鼓文的婉通圆润,匀整舒展,高古方整;章草的简捷流畅,各个独立,提顿转折;简书的古朴淳厚,稚拙纯真,都能融会贯通,了然于胸。
    伯齐先生有良好的书法功底,熔汉魏碑刻、简书等多种书体于一炉,形成其简而朴,流畅而沉稳的书风。特别是横势为特征的布局,使整体取势端庄大方,古朴之美洋溢于字里行间,蕴含着书卷气、金石味与高古典雅的丰富内涵。
    伯齐先生是以画名世的,书法是其余事。但他非常重视书法,他认为除题款用到书法外,以书入画可以提高画的质量增加绘画的韵味,这也是其书画艺术语言的精髓所在。书与画确实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宋代赵希鹄说:“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实一事尔。”元赵松雪论画竹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明陈继儒云:“金石钟鼎篆隶往往如画,而画家写山水、写兰竹多兼书法。”清郑板桥更有:“画之关纽透之于书,书之关纽透之于画。”善书多善画,其主要是因为书与画均系线条的韵律节奏,关键在于用笔。作画时,人物用“描”,山水用“皴”,花鸟用“勾勒”,而描、皴和勾勒,都是笔的运动所成的线条。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即曹不兴作铁线描,挥扫躁硬,富有阳刚之美;吴道子善用兰叶描,裁构飘逸,富有阴柔之美。寓刚健于婀娜,行婉媚于遒劲,相辅相成,谐和统一,尤为上乘。在伯齐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曲与藏的传统精髓,随处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的造型,具有曲与藏的明显特点:包世臣《艺舟双楫》云:“书贴之异于后人者,在善于用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包、康这里主要指用笔曲直,并把曲作为书法精到的秘密。古代书论中谈到的“锥画沙”、“屋漏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等,都可以用一“曲”字概括。书艺越高,作笔越曲。笔软则奇怪生,但“曲”的美,不仅限于用笔,且表现于笔势。齐白石曾说:“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书法贵曲的秘密,王羲之早有发现,他说,每书“十曲五直”,“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是书,乏味无力”。可见在书法中意法双内,方为妙笔。藏,即含蓄。诗贵含蓄,书贵藏锋,书法之妙,妙在不直,妙在多变,含蓄藏锋。一览无余,则索然无味。王羲之云:“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书论》)用笔高妙者,不仅善用藏锋。而且使人无法看出行笔技巧。所谓藏,既指用笔,又指书法中味之不尽的精神内涵。清宋曹云:笔意“贵涵泳不贵显露”,“使含蓄以善藏,勿峻削而露”(《书法约言》)。含蓄与否,是品评书艺的一个标准。赏伯齐先生所书的杜甫诗《八阵图》、《三国演义主题歌》、《满江红》等作品,可发现其曲与藏的特点。不仅每个点画的起行收,且结体纡徐,内涵丰富,笔墨有尽,而风神无限。深得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中曲与藏的形神之妙。
    中国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汲取书法的营养获得技法的审美效果。伯齐先生借三峡精魂,以点线节奏的审美效应,创造了新时代的山水画,山水画的美学传统和艺术价值,正在于写心言志。他把握了这一基本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胸中丘壑,笔底波澜。书画兼得,恢弘苍茫。他的画是心灵的壮丽乐章,非心有感受、笔有功夫,不能至此。
    伯齐先生是一位不满足现状的执着的艺术探索者,富有创造精神,不仅焦墨山水成就卓著,焦墨设色水及泼墨山水,均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
    诗人艾青曾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应该使它完整和崇高;一幅画是一个人的人品、基本技法和素质修养的综合体现,更是一个人格,更应该使它完整和崇高。”
    伯齐先生已逾耳顺之年,仍在埋头耕耘,辛勤探索,为实现中国画整体攀登新的高峰的艺术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天道酬勤,像他这样的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定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2010年8月18日于郑州大学书画研究院
翟本宽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
    严格法度承载下的笔情墨韵
    ——姚伯齐山水画作品赏析
    在当今画坛上以张仃为师进行焦墨山水画创作的不乏其人,但是能够把焦墨山水进行系统承传、理性发展,进而形成一种独特风格者,当属画家姚伯齐了。
    张仃先生在难忘的岁月中想画国画没有颜料,只能醮以墨汁在白纸上作画,久而久之画出了一批对景写生小品。这批作品画面上并不因为墨色单一而单调,也不因为仅有线条而枯燥,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统一,堪称佳构。这偶而为之无奈之举却形成了一种流派——焦墨山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焦墨山水恰恰是应运了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有了正确而严格的法度才能承载下笔情墨韵,焦墨山水画必然会出大家、出名作。
画家姚伯齐深得骨法用笔之真谛,并用人生的艺术实践执着地践行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为祖国山河作画传彰显焦墨艺术的魅力
    以三峡题材为代表的系列作品,是以写真笔法为祖国山河作画传,来彰显焦墨艺术的魅力,构成了画家姚伯齐作品主要的风貌。
在他笔下呈现泰山雄奇和三峡的壮美,蜀道的险峻和家山的灵秀。这一批以渴笔重墨营造的大山水,被人称之为主题性创作,强调整体性,不是那种半边一角的小经营,这使得焦墨画法走进了大制作和整体结构叙事的丹青视野中,把师承的表现力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与表现题材相适应的的是技法,在这批以写生为基础的作品中,画家用笔形成了自己的方法,画主峰近景时的中锋侧锋相交汇,短皴和长线条相转换,生动而娴熟。尤其表现山脉结构的重墨粗线条与短线相呼应,犹如墨分五色的大泼彩效果,使黑白灰在对比中沉着而响亮。法度是伴随创新而更换着的,而姚伯齐的焦墨山水,不管笔法千变万化,却一直恪守着以骨法用笔,以线为魂的书写性,不管篇幅多大,造型多复杂,都是一气哈成,淋漓酣畅,慑人心魄。
    二、在偶然中寻求必然追求溢彩河山的审美理想[NextPage]
姚伯齐溢彩河山作品是画家在探索路上的醒目坐标,这类作品有二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焦墨构成主体后敷以淡色,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了,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二是进行泼彩,让水与色重叠、互渗中产生肌理效果,在偶然中寻求必然,追求溢彩河山的审美理想。如《西陵风光》等,在深秘中透出隽永秀美之感,尽管色彩纷呈,但支撑起画面的“主轴”仍然是骨法用笔的焦墨线条,依然是渴笔神韵在主宰着泼彩的风骨,因为再绮丽的的彩晕,总无法剥离骨法丹青给予的关照,这是画家探索路上重要的一个阶段印痕,深深镶嵌在旅人的心路历程中。
    三、在进行抽象巨变中成为一个造境高手
    姚伯齐没有停止探索之路,当写实创作无法承载他的精神世界时,就转向新的探索领域。意笔家山系列是在写心,作者把山水画创作提炼概括为对客观事物心象的表达,创作出一种高度概括的简笔山水系列,这系列以《川东印象》为代表作品,整幅作品简化到仅用几根可以数出来的粗细相间的线条来塑造。这种形式是写生基础上的演化,往往是言简意赅惜墨如金。
    另一种则进行着抽象的巨变,把山的结构归纳为一种符号式的艺术语言,以平面构成的饱和式状态来表现哲思,进行逻辑上的变奏。在《山魂》系列里画家不再拘泥造型,笔下石非石、云非云、树非树,只有宣泄情感的线条在流动、在倾诉,把笔意的张力推向了极致,也把绘画语言转换为书法狂草式的表现之中,使黑白墨韵进入神化领域的同时,也使画家成为一个造境高手,尽情地书写着自己的丹青人生。
    姚伯齐的三种艺术面貌归为一点学术贡献,就是确立了焦墨山水的学术地位,成为一位有学识有追求有文化成果的大艺术家。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人民美术网总编辑。)
    向姚伯齐先生致敬
    文/丁飞
    在当代中国画坛,姚伯齐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中国气象,东方神韵”。这是已故“布衣楷圣”刘浚川九十岁时盛赞姚伯齐先生的焦墨画《魂系三峡》并欣然书成的八个大字。
    姚伯齐先生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其为人、为艺两个方面。为人为外人所不能言,其言谈举止儒雅、正直,可谓堂堂正正。那种魅力非亲身感受是不可理解的。只要接触过姚先生的人都能感觉到一种亲切和坦荡荡。对于已逾古稀之年的姚先生,每一幅创作都凝聚着厚积薄发、积健为雄般的人格    魅力,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成就为世人公认,而且在绘画精神上的影响也是与日俱增。
姚伯齐先生、字秦升、一字清悦,号荆南山人,1940年生,湖北监利人,以焦墨山水画名世,泼彩亦有独到之处,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尚宝画院院长。
    出版多种画集,荣获“国际文化交流奖”,“中国百杰画家”称号,《人民日报》、《今日中国》、《美术》、《中国文化报》、《美术报》、《国画家》、《中国画》、《中国画家》、《美术世界》、《中国书画报》等诸多报刊均有专题专版评价。作品在丹麦、荷兰、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波、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展出获奖并被收藏。
  2002年10月在南京博物院,姚伯齐先生焦墨《魂系三峡》画展暨《姚伯齐画集》首发式隆重举行。记得徐湖平院长为画展作序,来自海内外的美术界同道、游客竞相参观,在这一幅两米四八高,六十米长的长篇巨制、通景三峡前,参观者如身临其境,游目驰怀而赞不绝口,好评如潮:三峡胜境烟云峰谷、湍流险滩潜移默化了然于尺幅,一气呵成,淋漓酣畅慑人心魄。姚伯齐先生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与崇尚大美的美学思想落实到对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大物大美的具体观察与表现中,就是热爱天地之大美的自然情结;著名画家喻继高观摹画展动情地说:“姚先生的《魂系三峡》这么大的焦墨,无一败笔,真是呕心沥血之作。”江苏卫视、《新华日报》、《中国文化报》数十家媒体广泛报道,广大南京市民多次前往反复观赏,其情其状,可谓盛况空前,为此应南京博物院要求将画展延期十五天,创下建院以来画展参观人数之最。先生在北京、南京、武汉、海口、郑州等十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给公众以艺术的震撼!我能够有幸目睹见证了是次展事,完全是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姚先生焦墨画的关注、研究和热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姚伯齐山水画集》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创立者张仃为其题签,美术评论家郎绍君为画写序。序言中,至真至诚的剖析与赞美让我至今之不去的印象,由明至清,直接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张仃诸家,姚伯齐先生的焦墨画风突出印象极深。艺术大师、南京尚宝画院名誉院长张仃先生曾说:“姚先生焦墨山水满纸波涛起伏真力弥满,传达着造化创生震天撼地的动力,在当代焦墨画画得最好。”,张仃先生对他给予肯定和赞扬。以焦墨山水名家者首推姚伯齐先生,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掘焦墨的表现可能,致力传统文脉与传承,形成了沉雄博大的个性风格。
    1998年5月,中国画研究院刘勃舒院长主持召开《姚伯齐山水画艺术研讨会》,郎绍君先生再次为其撰文,著名画家王伯敏、周绍华、程大利、张士增、陈平、王玉珏,聂干因、文关旺等无不交口称赏。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时年八十二岁咏姚伯齐焦墨山水画并书法:“魂系三峡焦墨奇,实虚枯润展雄姿。难能独具阳刚气,壮美山川蕴好诗。”
  艺术家姚伯齐先生孜孜以求,奋笔疾抒的焦墨画,开拓了用焦墨表现中国艺术精神一个方面的新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中创造性地取得鲜明的艺术风格。简言之,其画“有笔有墨”且“笔精墨妙”。
  我们从姚伯齐先生的焦墨画中可以窥得其艺术风采,在他长年累月的绘画生涯中,他二十余次壮游三峡,慢慢将自己的生命、情感,倾泻成三峡的急流、险滩、礁石、群峰、云烟之中。尤如庄周梦蝶,天人合一耶。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
  再回顾姚伯齐先生焦墨画,多以三峡为题材。诸如《烟云峡江》《雾江迷峡自在行》、《巫峡行舟》、《峡口》、《神女峰》、《峡江行》、《山魂》系列以及《三峡风光》等,此类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三峡长江的挚爱之情,为祖国山河歌颂描绘,浓浓笔墨情,赤诚爱国心。作品所传达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画面中,山城、峰峦、桥舍、林木、云水、船只、人物、三峡大坝的艺术塑造,可圈可点。从夔门而起,逶迤蜿蜒,波澜壮阔,终于三峡工程大坝,气势宏大,满纸烟云,以极具诗意的节奏、韵律、或粗或细、或疏或密、或点或线,层层叠叠的多变手法,刻划了祖国美妙的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河山。因而,我们在他“独辟新界”(张仃先生语)的作品前不由怦然心动,久久不能平静实属自然而然。
  姚伯齐先生焦墨画的鲜明风格形成,得益于他的才学,性格,人品和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独特建树,完全是美学范畴的精神境界,将人与自然巧妙融合,以自创的笔墨“树皮皴”达到中国画的极高境界,可以看成是艺术家日积月累和对艺术的真切体会、运用与创造,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山水画技法。这在先生的作品中,让我们不难发现先生的实践与探索,似乎我们可以看到,听到笔墨流淌的声响……
  道法自然。先生精心创作了6960㎝×248㎝的大幅焦墨山水《三峡魂》以数年之功终于完成了,可以说是当代山水画中表现三峡题材史诗般佳构鸿篇巨制。在谈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时,先生说,一切都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画是属于社会的,不能与时代脱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有如浩浩荡荡的江流,那种激越而沉稳,多情而舒缓,并没有华丽的浮躁和空虚,却能让你感到艺术家灵魂深处涌动的奔腾情感十分壮观。谁走近先生,都会被他为人和作品打动,大概正是这样的人格,成就了姚伯齐先生的艺术崇高境界。
    姚伯齐先生亦曾画过水彩和油画。姚先生的泼彩山水,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主义,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泼墨画,他创造出的泼彩画,是融具象与抽象、泼彩与敷色、水墨与颜色于一体,创造出色彩层次丰富,笔墨勾形与色彩泼染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新山水画形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撰写文章赞扬:“姚伯齐先生成为20世纪以来继张大千之后不多的泼彩山水画之一,他的坚韧的意志和不断的创作试验,使其泼彩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具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姚伯齐在当代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两个领域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这两个方面的创作画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杰出代表。”
    姚先生的书画艺术有着与他人格一样的魅力,先生的焦墨画和泼彩画已经家喻户晓了,这并非可以忽视姚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先生由画而书,倾心尽情的书画挥洒,别具一格,气势逼人的书风,构成了他“博大、沉雄”的艺术气度。先生的书法不是一画家的书法。而是功力非凡,自成面目的书法家。在其笔下,幻化无穷的线条,构成了千军万马的奔腾,其飞扬激越的气度和韵律,美在眼前,令人啧啧称道,十分难能可贵。
    观姚伯齐先生的书法作品,的确是一种享受。我喜爱先生的书作,无论是八尺巨制,或是扇面小品,那种挺劲而婉转流动潇洒的行草书,略参隶书,抑或长江三峡奔流激荡,无不洋溢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神韵。细细品读,满纸烟云,轻重缓急,枯湿浓淡,起卧互动,无不畅神快意。若从书法的布局更见工巧,一如焦墨通景巨制《魂系三峡》般的严谨而不失法度,更见豁达从容。苏东坡曾云“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以此来形容姚伯齐先生的书法艺术的美当是最为恰当。
    姚伯齐先生师法自然,以三峡为师。曾壮游三峡二十余次,踏遍长江两岸,藏有云水襟怀。少年学书,自颜真卿始,得颜书之沉厚,上学石鼓文,追汉魏石刻,钟情《石门颂》,得古拙遒劲,再怀素、毛泽东,问猎陆机《平复帖》、傅山诸体,兼收并畜,出神入化,自成风貌。在姚伯齐生活的土地——监利是湖北的书画之乡,他执书画之牛耳,努力开拓组织艺事多年。正因为他的自然造化与一方水土成就了他的书画事业,这些无不使他成为一代大家的动因。
    我时常与姚伯齐先生书信、电话、面晤,在这日积月累的平常交往中,从先生的身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对书画艺术的一片痴情和对我辈的亲切关爱。而今,当我案头工作之余,抬头观摩先生所书的东坡词《赤壁怀古》的书法作品,可以领略他豁达的为人和艺术上精湛的造诣了。与此同时,就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包围着我并激励着我。我知道,所有的困难我都会克服的,因为我们拥有自己毕生热爱的艺术。
在本文匆匆行将结束时,我唯愿姚氏翰墨飘香,永传后世。先生在传播艺术理想的同时,也播洒美和爱,那么先生的人生一定最幸福,辉煌更加。谨向姚伯齐先生致敬!
        已出版多种画集,其中《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姚伯齐》和《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姚伯齐》收集了画家500多幅作品;在北京、南京、武汉、海口、郑州等十多个城市举办过个人画展;三次荣获“国际文化交流奖”;荣获“99中国百杰画家”称号;《人民日报》、《今日中国》、《美术》、《国画家》、《中国画》、《中国画家》、《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苑》、《收藏》等诸多报刊均有个人专版或作品在美国、韩国、日本、丹麦、荷兰、澳大利亚、新加波、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获奖并收藏。
    姚伯齐数十年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尤以焦墨和泼彩并重,在焦墨和泼彩的创作实践中,开创出了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形成了极其鲜明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貌,更以独创的“树皮皴”,确立了他在山水画领域中重要的学术地位。
    品读姚伯齐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股浑朴、强烈的生命元气,尤以其焦墨作品直接、强烈。他从书法中体悟到黑白对比及字体结构中的空间形式美,枯焦的墨色、苍劲的用笔,在疏密的点线编织中,用深刻的哲理支撑起画面有机统一的效果,令人在单纯中领略到丰富的意蕴。徐恩存曾评价姚伯齐的作品是“传统之美与抽象之美的成功探索”。焦墨山水在他的笔下是自然生命与艺术创造的综合性表现,金石般的笔墨语言,表现了万象的巍峨雄浑,书写出“天地有大美”的境界。他用一种苍老、自由的焦墨阵线,达到了既雄浑而又润泽的效果。穿插在群山众水间的细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见苟且,使观者既可见气势雄姿,又可见细节内容;既见山峦刻印的肌理,又见连绵苍秀的山脉。美术理论家郎绍君一直在关注姚伯齐的作品,他谈道:“他近年的作品,多作焦墨,尤重黑白对比,常以排列纠结的气势,刻划云山的动感和逼人的视觉效果。有时,他也以笔墨和肌理相结合的方法,色墨间用,造成朦胧的意象,以显示长江三峡的绚烂多姿。”
    如果说焦墨山水展现的是山川之“骨”,泼彩山水则表现了山川之“影”,它由近观变成远望,由恢弘变成了清丽,由峥嵘变成了迷离。前者壁立千仞,震撼心魄,创造的是令人亢奋的崇高感;后者翠色可人,如梦如幻地表达悲欣交集的追思怀念。焦墨和泼彩扮演了不同角色,发挥了各自优长,都取得了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中国书画导航网专访书法家赵中勇(视... 下一条:王子武:传统书画的传奇(图)...
→相关文章

·老广札记:学画点滴   
·范迪安: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张立辰——传统文人画现代性和学院型演化的范例   
·孙晓云: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高伟:胸次磊落有大志 落笔画虎独占鳌   
·启功: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尹呈忠:乔十光先生为从事艺术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郑铁峰:傍窥尺犊,俯习寸阴   
·姜乃军:心像在胸,放笔直书   
·李海涛:不只寸土必争,更要寸海必争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54.172.169.*
更多 书画新闻

解读中国当代美术家徐亮...

徐亮,1955年出生,重庆铜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前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重庆美术协会顾问、重...[详细]
  • 解析中国当代王阔海先生的诗书画
  • 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人才陈治清作品赏析
  • 中国书画导航网艺术家向全国人民拜年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