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笔墨纸砚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人们用它们传递亲情浓郁的家书,书写传诵千古的文章,创作令人惊叹的书画精品,筑起了中华文明的大厦。进入电脑时代,笔墨纸砚似乎已成为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文房四宝境遇如何?该怎么看待文房四宝?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文化和工艺之美该怎样传承? 千百年里,无数文人用笔墨纸砚写下锦绣文章。文房四宝不仅成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千秋功业,其本身也成为独具文化神韵的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和书写方式发生巨变的今天,该如何看待文房四宝在当今的重新闪现,它们承载着怎样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和制作工艺,其未来之路又在何方? 文房四宝与人们天天相伴,最能体现使用者的文化情怀。“一支毛笔有自己的名字,仿佛有了生命。”北京戴月轩湖笔店董事长于天莺介绍,有的笔杆上会有特别的铭文,比如“助文人高攀丹桂,扶学士直上青云”,这支笔寄托了旧时读书人的美好心愿。而“遁女心怀高尚志,感时诗有不平音”,则使人们不禁想到这支笔是否曾为某个诗人用过。 收藏家吴洪伟特别喜欢古墨,他说:“一笏好墨,集书法、绘画、雕刻、章法于一身,堪称最精美的艺术品。”如清末外交家洪钧曾制一笏琴形墨,上书“墨供我书,琴养我德,叩寂求音,不如守黑”,短短16个字,昭示了一个君子洁身自好、朴素守本的道德追求。 古纸收藏家田洪生认为,作为文字的载体,纸张也是历史文物,和古代书籍、书画作品同存共尘:“清宫能印制出精美的殿本书,是因为使用了开化纸;青铜器拓片的神采,也得借助汪六吉绵连纸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