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导航网重磅推荐画家
——张金生山水画赏析

艺术简介:
画家张金生,又名瀚公、号古风堂主人,职业画家。生于北京。现为北京古风堂画院院长,中国水墨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导航网副总编,中国华影会书画院艺术顾问,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顺义区美协副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画家,北京荣日艺术交流中心主任、艺术总监。
其作品被中央党校、人民大会堂招待所、钓鱼台国宾馆、泰国皇宫、缅甸总统府及广大中外收藏家和权威机构看好并收藏。
(一)
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诀》中写道:“东西南北,莞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之意,以描绘山川流水自然之景为画面主体,而在传统绘画中又以水墨画最具精神意蕴和生命灵性。北京古风堂画院院长、中国水墨书画院副院长张金生的山水画立足首都北京底蕴深厚的燕山水乡,在尺幅之间以水墨的浓淡干湿、晕染勾勒出燕山每一处秀丽风景。

浑厚的燕山水乡带给张金生丰富的艺术灵感,更激发了他内心对家乡的浓浓情感。四季皆入画,千百里的风景以及大自然的特点在张金生的笔下被酣畅淋漓地呈现在画卷之中。构图饱满,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其山水画《梦里家园》《幽谷松风》《山静松声远》《古寺泉声》《山居图》等作品中笔者不难发现,张金生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对山石笔墨细致入微的刻画,创作中他多以“披麻皴”勾勒,线条既柔美又老辣,设色大胆丰富,表现出燕京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景观,使人获得未处其地而知其景的精神享受。树干中锋行笔,干净利落,树叶或浓墨点染或用色明艳,蓊蓊郁郁,丰茂繁荣;其代表作《燕山揽胜》,重峦叠嶂,巍峨参天,浮云横渡,松柏傲然,意旷神闲,眼前山水如诗画,耳边空谷传松涛;《曲径通幽处》,山下榆荚前,白屋三两间,圈地成场圃,好似桃花源。大自然将雄奇与壮美集于北方大地,而这些奇山峻岭在张金生的画作里而显得激情饱满,远观气势磅礴,近看通灵化境,既是自然界的野生逸态,又是画家笔墨的春华秋实。用笔起讫分明,每个线条都彰显着坚韧不拔的山之魂魄,展现了原生态山地风貌的造化之状,又不拘泥于现实中的某山某景;以作品《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来分析,高远的构图,峰峦叠嶂,远山嶙峋、绵延,墨刷出烟云缭绕的意境;中景处奇峰挺拔,草木丰茂,万物生发的春山中有一道瀑布倾泻直下,在草木掩映的深处二三户人家坐落其间,静幽而安宁,周围的树木繁茂参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给人隐居深山与世隔绝的意味;近景处,山石杂乱,草木横斜,山涧的瀑水潺潺而下,婉转流畅,流向山脚下的河滩……。整幅作品中山石峰峦被写的既富峻峭挺拔的身姿,又具有嶙峋坚韧的质感,草木在春风的吹拂中,色彩渐变,焕发着生命,青山茫茫,曲径通幽,极具燕山山水俊秀的诗意意境;再如其山水画《千峰顶上直通云》,画面风格清新高雅,水墨俊秀洒脱。张金生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云海之景,将人们对云山雾海之中的自然之景描写的富有诗意。远景群山连绵,山色空濛,烟云缭绕,近景中有古刹庙宇高居山巅,草木环绕,流泉飞瀑相伴,一派宁静祥和。峭拔的山崖下有石桥连接着“世外”和幽径,瀑水自山下流出,以古朴典雅的墨彩为欣赏者勾勒出一幅带着自然清香和私语的山水画作,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带给生活的美好诗意。

作为一位在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家,张金生以扎实的笔墨素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坚实的探索山水画的笔墨意识和现代审美意识,逐步形成了颇具个人风格的山水语言和笔墨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长期以来,张金生面向生活,深入写生,以直观面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写生命精神,写自然万象。

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笔墨意境,乾坤气象,创作中既要师古人之法,又要师自然造化,从历代书画的传承中探索笔墨之道,融合时代发展,创作出一幅幅反映社会精神的山水佳作。张金生多以水墨造形山水,或干笔皴擦或浓墨点染,往往线写勾画山石嶙峋、草木葳蕤,在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其山水画又多了一份厚重幽静的人居意味。

从张金生的山水画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山水画多取材燕山温润的山水气象。宋人讲“外师造化,中心得源。”他立足燕山山水,在感受其温软可亲、华滋润玉的客观体验上,赋予燕山山水更多人文精神的主观意识,并充分发挥水墨技法的画语表现性,进而创作出幽静、清新,纯朴、洒脱的画面程式,构图开阔、深远,三两间茅舍草亭、一汪清泓,荒滩野径、渡口丘冈,暮色里的农家院落,朝露中的夜钓渔舟等等,画面主题突出,意境鲜明,笔墨富有京城的氤氲之气和清雅之感。诸如《幽谷松风》《迎福纳古》《江山入画图》《古寺钟声》《龙之魂》《腾龙》《雾海仙山》《茂林芳园》等作品,风格自然纯朴,宁静野逸,笔墨既继承传统文人山水雅居隐逸的样式,又极富时代田园雅居之感;《霄山疏林》《邀数群峰第九重》《泉声》《湖光山色》《龙泉古寺》等几幅作品中,所描绘的物象是极为鲜明的北京湖光山水之景,近处松枝疏密有致,山亭野逸闲适,河塘之中更是莲叶田田与悠远静谧远山湖景相映成辉、动静相宜;《京口云山晓暮多》《燕山揽胜》《云深不知处》《曲径通幽处》《九鼎山风光》《高山流水》等画面中,墨彩相彰各得其用;后者三幅则是水墨勾画之中枯笔点簇、短线相衔交错组合而成的山石,纯粹典雅的赋色渲染,既显燕京山水的温润繁茂之象,亦可见张金生寄寓其中的野逸灵趣。每一幅作品都在他极富感染力的墨彩中,带给观者悠远质朴、亲切自然,秀美而又雄浑的别致韵味。

欣赏张金生的山水画,总能让人想起记忆中依山傍水的燕山之景,或许是一座小桥,一条幽径,一叶扁舟,更或许是湖畔坐落的亭台,抑或是隐幽在茂林间的质朴院落都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其作品《云漫奇峰》《古寺禅音》《燕山情》《佛教圣地凤凰岭》《红色江山永固》《翠染燕山》《溪山幽隐图》为我们呈现出不同时节的燕山山水意韵。画中远山连绵,浸润在燕山的云水氤氲之中,湖水碧波荡漾,舟帆在湖面上往来;近景处草木繁茂,林间人家坐落,偶见观景亭台依水而落,小桥横跨河水两岸,草木秀润,院落宁静,田园生活气息浓厚。他以巧妙的构图绘画出燕山浑厚悠远的山水意境,远近、动静对比之间使得画面生机勃勃,笔墨的晕染上更是浓淡有致,自然挥洒,色彩淡雅,给人愉悦的审美艺术体验。

张金生长期在传统山水画中艰辛探索,并将传统笔墨融入时代审美的精神感受。他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燕山山水的生动、浑厚之气,坚持实地写生,将自然气象与生活体验有机的协调统一于画面之中,以自然的笔墨绘画呈现出燕山山水一片生机的艺术境界,带给欣赏者一个清新自然、幽静、广阔、淳朴的画面和想象空间。

(二)
张金生在2008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荣宝斋画院合办的中国画名家高研班学习,获得了进一步艺术深造的机会,开始向他所向往的山水画专业方向迈进。特别是2010年追随我国著名中国山水画张志民先生学习中国山水画,2011年进入清华美院刘怀勇工作室学习,2014年受教于著名画家张宋涛先生,2016年进入文化部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学习、又进修于人大中国画研究室杜平工作室,更是进一步巩固、充实了自己的山水画理论学术基础,为他今后从事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更为雄强的文化理论支撑,也增添了他创作的勇气和能力。

张金生对传统山水画一直情有独钟,尤其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风和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风,对他的山水画精神面貌的确立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注重追求画面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大开大合的章法构图,峰峦林木的瘦硬劲挺,这都是北方山水绘画传统艺术特色的继承;注重水气、光影的表现,清润浑穆、潇洒灵秀的气韵呈现在画面之上,则很有燕山山水绘画特色的发扬;画面远山峰峦大小混点的灵活运用,点染层层积累形成浑厚空灵的意趣,则又有着宋代米芾父子“米氏云山”的延续。纵观他的山水画,笔者有以下感受:

首先,张金生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山水画创作的绘画题材和山水新图式,以期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拓宽自己的山水画创作路径,创建出更加符合自己个性特色的山水画新意境。他非常善于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提炼大尺度的山川物象,概括出所要表达的山水主题,他的诸多山水画多注重大川、大山的表达,多抓住大的山川气象展开画面,通过遒劲连绵、浑厚幽邃的笔墨,层层积墨,反复勾提,将幽邃神秘、气势雄伟山水空间意象表述出来,给人浑厚苍深、朴茂壮伟之感;其次,张金生也非常擅长山水远景空间的表现,将荒率迷离、苍深幽远、斑驳陆离、光影散乱的空间境象在画面上呈现出来,非常富于诗意美,这亦是他在绘画空间处理上最有特色的一个地方,为他的山水作品增色不少。这也许得力于他长期在燕山广阔天地生活所获得的空间境象和混沌意象的不自觉流露,才能有如此生动、活泼,富有如此艺术生命力的空间意象的出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张金生非常善于通过写生敏锐地捕捉到山川中晃漾的光感和流动的雾气,善于将大自然各种气候条件下出现的朦胧、明灭意象在绘画中呈现出来,无论是表现日间晴明时刻的景物形象,还是阴雨、暮色时刻的山川意象,无论是春夏时期的明丽境象,还是秋冬之际的萧索情致,他都能将它们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可游、可居、可观的深层次强烈的幻觉体验;其三,在处理光感和空气流动、空间感上,张金生亦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首先是高度重视笔墨技法特有的表现力,运用笔墨的虚实对比、墨色的变化和笔墨的聚散轻重构筑出特有的山水空间,如通过繁密的点、线组合表现空间形象,他不断运用繁复密集的点皴、线皴进行组合,营造出密实的空间感、空气流动的幻象来;而在点、线疏落处、不密集处,则多用不同层次的水墨加以渲染,或以大混点、写意皴法的综合运用,进行山川物象的空间处理,表达出特有的空间意象和光感效果,爽朗率真、清润苍茫、明亮俊洁的山水境象在画面上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其四,张金生在长期观察自然山川物象的基础上进行山水画创作,对于大自然中极为丰富的色彩变化,亦有着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真切感受,并将这种色彩感受和体验在用色上颇为自如地表现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的绘画构成元素。张金生擅长花青、翠绿、赭石的运用,通过色彩来进一步点醒画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亦使他的水墨山水呈现出浅绛山水的格调,带给人颇为古朴的视觉感触。

张金生有意识将色作墨来运用,通过色彩进一步挥洒出真实优美的大自然山川景物,营造出了别致的画面山川,丰富了水墨的表现形式;其五,气韵生动和朴茂华滋在张金生的山水画中真情彰显,水墨恰到好处地挥运,使小幅作品亦大气磅礴,有小中见大的豪迈。以书入画技法的娴熟掌控,是中国山水绘画的最佳表现,“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缺失了这中国化的“写”,韵又在何处呢?张金生的“写”,写出了真,笔墨之中真率真情,也写出了真意,意气意蕴意境溢满纸间,这种蓄势而发的率意,是张金生对绘事以外的哲学、诗词、音乐等相关学科和艺术的吸收与涉猎。张金生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又情有独钟,尤对黄宾虹的山水投入最多和用功最勤,同时,将传统的技法与现代的风格合理融汇与表现,使他的山水绘画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大美不言,张金生的山水画,水墨意蕴的高古,萧散风神的气度,意境深远的格调,作品中已尽显中国山水绘画的儒雅风范。

正是对传统山水的深入研究、领会和借鉴,在写生的基础上将古典山水的审美特质汲取进来,才有张金生如此山川审美气象的出现,才有如此水墨风格特色的出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为多年好友、祝愿张金生仁弟以他的勇气、勤奋、智慧和决心,创造出本应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天地。

(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香港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创作院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家、教育家,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附/画家张金生部分花鸟作品

▲作品:第一香

▲作品:迎福纳吉

▲作品:富贵吉祥

▲作品:一堂和气

▲作品:身在福中

▲作品:福到眼前

▲作品:秋韵

▲作品:福至吉来

▲作品: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