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艺家轶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艺家轶事 >> 内容
郑板桥出对联断案
日期:2012/04/26 12:30:31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学识高深,机敏过人,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对办案,他也很有一套。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曾别出心裁地出联断案,为一教书先生讨回公道。
  一天,一教书的老先生赶至县衙击鼓告状,说:“县令大人,我在一户姓丁的有钱人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丁家不仅不给我教书的钱,还将我辞退了。”说完,老人战战兢兢地掏出契约为凭。
  郑板桥一看,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教书一年,付酬金八吊钱。郑板桥问:“他为什么辞退你呢?”
  老人气愤地答道:“他说我才疏学浅,不会教书。”郑板桥略一沉吟,决定亲自出联考考老先生。老先生很是谦逊,行礼请求县令大人当面赐教。郑板桥以大堂上悬挂的灯笼为题,说出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老先生脱口答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后,觉得对仗工整,朴实而巧妙,赞叹不已,证明老先生有真才实学,绝非误人子弟之辈。他当即传来那姓丁的审问,姓丁的无言以对,只好认错。于是,郑板桥提笔判道:由姓丁的立即支付老先生八吊钱的学费,另罚姓丁的八吊钱,作为老先生被其无故辞退的经济补偿。老先生领了钱,谢过郑县令,高兴而去。
  郑板桥辞官回到故乡兴化后,用四句俗语巧断案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
  有一天,郑板桥应朋友之邀去喝酒吟诗,路上正巧碰上一户人家夫妻吵嘴,许多人围着看热闹,其中有个不正经的人,趁人之危假装拉劝调解,不怀好意动手动脚调戏那妇女。
  夫妻双方看出这人的不良动机,停止争吵,狠狠教训他一顿,打得他鼻青眼肿。
  这一来,他干脆死赖活扯,纠缠不休,路人也无法劝解。当郑板桥路过时,这人听说郑板桥是当过县令的,哭闹着要求郑板桥“秉公而断”。
  郑板桥听了缘由后,信口念道:“瓜州的剪子,镇江的刀,如皋的钉耙,海安的锹。”
  这四句话讲的分别是当时非常出名的铁器,与案情毫不相关,那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既不好向郑老爷问个明白,又不便再与那夫妻俩纠缠,只好自认晦气,嘴里不停地唠叨着:“瓜州的剪子,镇江的刀……”直到日落西山还独自咕哝不息。
  这时,一个农夫听了,觉得好笑,脱口而出:“你这人还在这儿嘀咕什么?这四样铁器,‘打——得——好——’嘛!”
  此人听了,恍然大悟:自己去调戏妇女,被打一顿真是活该,能怨谁呢?他禁不住脸红到脖子根,羞愧离去。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张燕昌其人其事 下一条:画家唐云作画卖画收藏古画...
→相关文章

·艺术家笔下的缪斯女神:谁是“秀恩爱”狂魔?   
·在她的笔下读到海派艺术家的逐梦人生   
·秦琦“人物”系列:从艺术家的故事到历史风情画   
·禹之鼎——以肖像画闻名的贫穷画家   
·叶浅予:为什么素描不是中国画的基础   
·书圣王羲之成功的道路有多少?   
·惠斯勒:音符般色彩中的神秘与和谐   
·画里画太极高手董其昌   
·徐邦达半尺辨真伪   
·李可染为什么喜欢画牛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10.1.30.*
更多 书画新闻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 徐...

徐亮,1955年出生,重庆铜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前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前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重庆美术协会顾问、重...[详细]
  • 新疆画家王学琳:丹青绘就艺术人生
  • 墨韵集萃生妙笔 意造灵境展情怀
  • 超乎象外·沈青中国画作品巡展(北京站)成功举办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