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艺家轶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艺家轶事 >> 内容
言传身教 进德修行
日期:2012/04/23 10:20:59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中国旧式教育最可宝贵的理念,我以为就是“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正因为此而绵亘不绝。然,近百年的中国艺术教育受西风东渐之影响将此打破,只教学生糊口之技,而不知养德,中国画发展之危机殆由此生。

  所幸,国中美术界德高望重之张立辰先生,于坚持纯粹之中国画写意精神之创作外,尤耿耿于中国美术教育之本我体系的重建。先生之所以有此文化宏愿和心力,得益于先生说的:在杭州浙美上学,聆听了潘天寿等诸位德才兼备、识见宏阔的老先生们的学识蒙养,吃到了很纯正的第一口奶,而潘先生所提出的“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论,更是在张先生内心深处播下了种子,在先生北上数十年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中,这种理念渐次发芽、生长、成熟,也形成了张先生独到的中国画教学理念,即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重建中国画教学体系。而如何重建?张先生既有中国画学理上的细致梳理,更重要的是,张先生不顾高龄,以“游于艺”的理念带领学生外师造化,最重要者,张立辰、胡萍夫妇不计功利,数次带学生下江南“访师问学”,少则十数人、多则几十人,这次更是多达百余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如他求学一般细细体会江南的品味和诗情,感受江南那些老先生们的高风灼见。

  是故,壬辰三月之初,于江南烟雨中,北国百余学子,在先生和老师们的带领下先是在苏州西山赏冷梅、游曲园,尽管寒天不暖,梅蕊未开,但先生说,梅花之美,恰在冷艳中保持本色,蕴涵生机。也是,假如梅花漫开,妖妖艳艳,何来赏心两三枝之美?

  

[NextPage]

梅花或许真的要在寒冷中见其幽致,但在杭州中国美院学术报告厅4天的“访师问学、求是得真”的活动中,在中国美院研究生处毛建波处长及其同仁刘海勇老师等大力协助下,邀请到了共计60余位江浙沪三地颇具声望的专家学者,以热情的心态、高屋建瓴的学术真知、高超而又饱含高情厚谊的笔墨示范,让在场的学生品尝到了如张先生所说的比满汉全席还要满汉全席的精神大餐和视觉大餐,也在中国美院掀起了空前的中国画学术热潮,套用中国美院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感受说:中国美院学术报告厅从来没有如此热烈过。而此种热烈的场面,想来是多少学习中国画的学子们内心所期望的,当看到那么多须发皆白的先生讲述他们学习艺术的经历过往,讲授他们亲身感受到潘天寿等老一辈美术家的高风气骨,用他们一生的绘画实践给我们笔墨示范,我作为亲历者,不由得说我们中国文士中“言传身教”、“德才兼备”的师德传统已然恢复,他也激活了很多亲历者内心本已淡漠的雅怀和温情,尤其是当我们在年届八旬的曾宓先生的三石楼,看到曾宓先生和张先生以及毛建波老师等亲切互动,笔墨晤谈、乒乓切磋、声歌荡漾处,老先生们就是以他们乐观的心态,幽默的谈笑,于雅玩中让在场的学子感受到高阔的艺术情怀,此种身教自然要比死板的说辞感动内心。

 张先生曾说:作为中国画家,常去博物馆看古画,相当于给“祖宗”上坟。而中国文化中将“天地君亲师”牌位供奉中堂,是传统,更是德行。说明中国人内心深处敬天地、守伦理纲常。正因为此,此次江南访学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由张先生、胡萍老师率队带百余弟子到杭州玉皇山新建的潘天寿先生诗亭和墓地行祭拜大礼。巧合的是,潘天寿先生的儿媳,也是潘公凯先生的夫人励古仪老师正在杭州,听闻此事,更是亲自给学生们讲述潘先生诗亭和墓地建设的因由。当此际,天降微雨,在烟雨山林中,张先生率队于潘先生墓前静立,百余学子手持素菊环列,天雨簌簌,雨雾环绕,周遭宁静而肃穆,诗亭背后如巨幛的山石更是萦绕在雨雾之中,虚渺而巍峨。张先生一声:潘老我带弟子们来看您了。眼角早已泪眼模糊,学子们闻声动容,其后更有学子雨中发自内心的深情跪拜,更让江南烟雨增添了些许动容,想必潘先生泉下有知,定当会心含笑。

  当学子们的心还依旧徜徉在这些生动而温情的记忆里,内心的感动还没有稍歇的空儿,我们又乘车踏上征途前往潘天寿先生笔下洋溢着盎然生机的雁荡山,尽管此时山花未开,寒气未消,但是雁荡的烟云和雨瀑,早已把学子们求知若渴的心深深浸润,半月间兴游灵岩奇峰、东西瑶台、大小龙湫、方洞排云、显胜幽径,或游、或摄、或画、或写,即便是晚间众学子在雁荡山脚下的偶或小醉,造化之奇都慢慢浸透在学子们的骨髓里,都将会在老之将至时,成为唏嘘慨叹的谈资。

  正是如此,江南的品味也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烟雨中有诗情,也有德行,浸透在心里复又徐徐幻化到纸上。

  ——参加“访师问学、求是得真”教育部张立辰中国画博士课程班、写意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写意高研班南下杭州访师问学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中国书画研修项目有感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草圣”张旭 下一条:柳公权发奋练字
→相关文章

·艺术家笔下的缪斯女神:谁是“秀恩爱”狂魔?   
·在她的笔下读到海派艺术家的逐梦人生   
·秦琦“人物”系列:从艺术家的故事到历史风情画   
·禹之鼎——以肖像画闻名的贫穷画家   
·叶浅予:为什么素描不是中国画的基础   
·书圣王羲之成功的道路有多少?   
·惠斯勒:音符般色彩中的神秘与和谐   
·画里画太极高手董其昌   
·徐邦达半尺辨真伪   
·李可染为什么喜欢画牛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10.1.30.*
更多 书画新闻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 徐...

徐亮,1955年出生,重庆铜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前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前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重庆美术协会顾问、重...[详细]
  • 新疆画家王学琳:丹青绘就艺术人生
  • 墨韵集萃生妙笔 意造灵境展情怀
  • 超乎象外·沈青中国画作品巡展(北京站)成功举办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