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画新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书画新闻 >> 内容
乾隆宫廷洋画师画的八骏图亮相(组图)
日期:2014/01/22 10:55:09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八骏图上的马与真马一样大小。 

八骏图上的马与真马一样大小。

  东汉的陶马穿越1800年的岁月,嘶鸣奔腾而来;乾隆宫廷洋画师绘制的实物大小“八骏图”融汇了中西方绘画技巧。今天,南京博物院继续推出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生肖展”,55件与马相关的文物将在特展馆与市民游客见面,展位位于“金色中国”展的前厅位置。“马展”将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中旬。

  实习生 彭珵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NextPage]

汉代陶马“同手同脚”。

汉代陶马“同手同脚”。 

  最“逼真”的马

 

  八匹骏马与真马同大,画法中西合璧

  走进展览馆,您一定会被墙上的八幅骏马图所吸引,每幅图轴巨大,气势恢宏,作者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艾启蒙。艾启蒙是波西米亚(今捷克)人,乾隆十年来到中国,师从另一位宫廷画师郎世宁学画,后入清廷如意馆成为御用画师,是当时的“四洋画家”之一。其绘画风格与郎世宁一样,都是将西洋画法融入传统中国工笔绘画之中,也对当时宫廷绘画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艾启蒙擅长写生、工笔画动物花卉,但最著名的还是画马,这八幅骏马图即为艾启蒙的代表作之一。

  中亚各国是传说中“汗血宝马”的产地,历代都向中国皇帝进贡马匹,被珍视为宫廷御马。当时的乾隆让艾启蒙将这些宝马画下来,这八幅骏马图就来源于此。图中之马,均以真马大小按1:1比例呈现,因为是进贡的马,所以体格基本一致,都是高五六尺、长八尺的绝世宝马。而所画骏马图用的笔墨、画绢均为中国绘画工具,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写意”的绘画风格,艾启蒙在作画时采用的是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将骏马的鬃毛、肌肉线条都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画面细腻逼真,这种“中西合璧”的画法在清朝众多绘画作品中也是独具一格。

  这些西域进贡的罕见名马神形各异,各有各的特点,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亲自为这些骏马取了名字,根据毛色与形态,有如炯星骝、苍艾骐、曦驭黄、掣电等极具特色的“马名”。这些名字都附在每幅骏马图上,每幅图上还有乾隆皇帝欣赏过后盖下的御印,以及朝廷大臣刘墉、王杰和曹文埴的题赞。这八幅骏马图尺幅之巨大,在中国众多绘画作品中实为罕见,而且八幅图既可单独成画,也可以合在一起组成大型联画。据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袁荣介绍,此八骏图原来一直是清宫藏品,后因故宫文物“南迁”,就存放在了南京,现为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在南博以前的展览中,只有两三幅被展出过,这次展览是首次将八幅骏马图集中展出。”[NextPage]

石雕马上还能看出马鞍。

 石雕马上还能看出马鞍。

  最“优雅”的马

 

  东汉陶马“同手同脚”,如同盛装舞步

  常见于奥运赛场、欧陆范儿十足的盛装舞步,展现了骏马的步伐姿态之美。而在汉代,战马也有一套独特的步调——类似“同手同脚”的对侧步。在院藏马文物精品展上,一匹1800多年前的东汉陶马,就迈着这样的对侧步,向观众奔驰而来。

  陶马高约1.2米,中间是空心的。在展灯照射下,周身泛着青幽古光。马首稍稍左偏,张口嘶鸣,双目圆睁、微微颔首,风姿矫健,傲然凌人。它的四蹄,迈着“对侧步”,也就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肢,一起前迈、拖后。奔跑时,同侧两蹄一齐离地和落地,左右两侧交替进行。袁荣告诉记者,迈着对侧步的马匹,跑起来不减速,人骑着更加平稳,在汉代骑兵部队中广泛使用。

  这是整个“马展”文物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件,出土于四川彭山的汉代崖墓群中。1941年,南京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等考古大家,组织了“川康古迹考察团”,在四川发掘了近80座崖墓,这件陶马就是这次考古行动的一大收获。“当时在每一座崖墓中,都有一匹陶马,但这一件是最大的,出土后一直藏于南京博物院。”袁荣说。[NextPage]

 最“卖萌”的马

 

  马儿会打滚,还学小狗抬后蹄挠痒

  一向高大威猛的马,也是能搞怪、卖萌的。所展的清末著名画家任薰所作《八骏图》中,一匹骏马竟然“模仿”起小狗的动作,抬起后蹄,伸到脖子处挠痒。看它歪着脑袋的样子,想必是非常过瘾。“八骏”中还有一匹“耍赖马”。它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两只后蹄微微弯曲,靠在肚皮上,两只前蹄耷拉在身体一侧,张口嘶鸣,一副“我就是不起来”的神态。

  袁荣告诉记者,这是任薰作品的特点。“这位画家飞禽走兽样样精通,各种动物的神态融会贯通,你看‘八骏’中,还有一匹好像借用了牛身。”

  马能否做出这个动作?红山动物园的饲养人员表示,马其实会在地上打滚,也会用后腿挠痒痒,都是正常的情况。“但非常少见,游客是一般注意不到的。”

  最具考古价值的马

 

  南北朝石雕马,记录了马鞍的诞生

  良将配宝刀,好马配好鞍。原始社会人们在驯服了马后,却迟迟没有出现适用的马鞍。这一问题到了南北朝时期才被解决。本次展览就有一对发掘于丹阳境内的小型石刻马,其身披马鞍,神态安详,呈昂首站立姿态。与东汉时期陶马精细的表现手法不同,这两匹“马”刻画手法略微粗犷,也因为年代久远,这种石刻马已经是风化的状态。不过,马鞍形状清晰可见。

  据考证,这一对马是南北朝时期的石雕作品,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大部分学者认为,南北朝就是马鞍最早出现的年代。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中国画学刊》创刊号首发式在北京举... 下一条:大贪官和珅款藏品首次展出 曾进献给...
→相关文章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 徐亮   
·新疆画家王学琳:丹青绘就艺术人生   
·墨韵集萃生妙笔 意造灵境展情怀   
·超乎象外·沈青中国画作品巡展(北京站)成功举办   
·晉韻流芳——常美娟作品展在山西举办   
·周而复始——周阳艺术展北京开展   
·北京市通州区书协助力逸庭书画院艺术新发展   
·海之韵,画之魂:李冬的海洋绘画艺术之旅   
·北京圣融美术院国展班书画交流会圆满举行   
·台湾书画家走进新疆书画交流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10.1.30.*
更多 书画新闻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 徐...

徐亮,1955年出生,重庆铜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前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前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重庆美术协会顾问、重...[详细]
  • 新疆画家王学琳:丹青绘就艺术人生
  • 墨韵集萃生妙笔 意造灵境展情怀
  • 超乎象外·沈青中国画作品巡展(北京站)成功举办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