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代不同,对美术的追求也不同,很难说谁最好,现在只能说喜欢谁。”近日,天津美术馆美术讲坛邀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前来开讲。通过数十幅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的对比,喻建十向观众们解读了时代变迁下美术作品的风格变化及当下美术作品的特点。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是照相写实主义,画得比照片还像照片,把毛孔都画出来了。这幅作品两米多高,只画了一个头,非常有震撼力。把四川农民艰难的生活和坚毅的品格,一种饱经风霜,饱尝社会艰辛的底层人民带有的坚强脊梁表现了出来。这反应当时已经开始解放思想,反应人文、人本的内容了。”喻建十介绍说,在此之前,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其艺术风格的现实主义曾让以写意为主的国画也努力与现实对接,画得像;抗日战争时期,易学、可大量复制进行宣传动员的版画作品也因为符合时代获得充分发展。喻建十觉得:“通过美术作品可以回忆到那个时代的现象,就像读小说‘要在字里行间看出字来’,美术作品也要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内容来。” 作为天津市政府支持公益文化普及活动补助项目,讲座不仅免费向观众开放,现场提问的互动环节更让很多观众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于观众们普遍好奇的如何观看展览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喻建十介绍说,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作品后要问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喜欢?作品哪里打动自己?这个作者受谁影响?“问这些问题,把它变成数轴,纵向是作者是跟谁学的,又对谁产生影响;横向是他受同时代谁的影响。找到数轴之后就可以上下左右延伸了,就能了解这个团体、这个美术现象,这样也就进入到美术史的研究去了。”喻建十觉得,虽然这样艺术欣赏的面会越来越宽,但是百花齐放的状态下,观众们也不是所有面都欣赏,“现在观众们看作品应该养成一个习惯,不能说这张画‘怎么画这样,跟小孩画的似的’,不要简单否定一样东西。”
|